第4章 光明的前途
關燈
小
中
大
第4章 光明的前途
人丁興旺第二點, 要顧好孩子。不能像漫撒籽一樣,把種子撒下去就不管不顧不聞不問,而應該像照顧地裏的糧種一樣那麽精細, 才讓他們能茁壯生長。
在沒有童學和社學之前, 春山灣每年都會少三五個娃, 夭折的原因讓人唏噓又無奈。有的家裏下地沒工夫顧他,偷摸跑到深山裏去被野豬叼走沒了,有的出福花(天花)後沒幾日就去了,有的爹娘不上心, 誤食有毒的草藥, 壓根救不回來…
但是在這幾年裏,娃小的先上童學, 大的去社學後,大夥再也沒怎麽見過卷草把子了。
在童學外頭地裏搭藤的陳老頭說:“你說這早幾年, 哪有眼下這光景嘞, 肚子能填飽就算不錯的,還讓娃念書識字, 十二三歲都不用下地幹活。”
聽著裏面的吵嚷歡笑聲, 地裏拔著草的王大娘也附和, “要說早些年那真的是,俺們自個兒苦,娃更苦哩。俺還記得之前俺姨家那三小子, 多伶俐一個娃, 過了個冬冷著就沒了。”
“俺一邊哭一邊幫忙給卷草把子,把那草簾子給蓋娃身上, 送到後山口那裏,你說說真是造孽。還是這會兒好, 娃都安穩著,聽聽那活泛的聲音都讓人心裏舒坦。”
旁邊牽著牛走來的老漢,拿下嘴裏抽的水煙筒,蹲下來閑嘮,“這說的都是哪門子的舊黃歷了,俺眼瞅著灣裏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地了。”
“你瞅瞅嘛,吃的好,個頂個的壯實,小小年紀就換了個名字,那一個個跟鎮上人起的似的,”老漢吧嗒著水煙,看那去年掀了屋頂,又往上蓋了層的童學,“教認字也就罷了,其他啥也教,那搟氈的,木匠活、染色手藝活,你說這咋說嘞,俺們以前哪有過這麽好的日子呦。”
其他兩人手裏幹著活,不住地點頭,眼下再也沒有比這童學更享福的地方了。
他們外人這般覺得,裏面的娃當然感觸更深。
自從早兩年入學改名字開始,原本那些難聽的名字就少有人叫了。後面新生的娃,大夥也不再用那些難聽的字眼充當賤名,不然到了童學又改一趟,這不是費勁嘛。
而作為第一批改名的娃,之前叫細草,如今大名叫方紫芝的孩子,哪怕已經過了三年,再也沒有人叫她從前的名字,連家裏人都是紫芝、阿芝的叫著,仿佛細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存在過。
只有她自己還記得以前,每每聽見家裏人喊細草,說她跟田裏的稗子一樣,給點吃的就活的挺好,根本不用草細養著。稗子還要被人拔掉,她還能活著,活著就得給家裏幹活。
她就格外厭惡這個名字,可她討厭的又何止名字,還有那總罵她的家裏人,那兩只比她個頭還大的背簍 ,緊緊勒著她肩膀的麻繩,薄薄的一碗稀飯和噎死的黑饃…
只是她太年幼了,不敢恨家裏人,也換不了背簍,稀飯和粥總要吃的,所以就憎恨上了名字。
直到進了童學以後,她有了新名字,那天她拿著寫了新名字的單子回家,頭一次鄭重地說:“先生給俺取了名字,俺不要叫細草了,俺叫方紫芝。”
“啥紫的芝麻,這名字難聽死了,還不跟草一個樣,”她娘擦了擦自己沾滿水漬的手,滿不在乎地說。
方紫芝頭一次格外堅持,被她娘劈頭蓋臉罵了好多次後,她一家才改了詞,從叫她紫草、到芝麻草、芝麻,再到後面的紫芝。
再到這會兒的第三年,偶爾路過的嬸娘也改叫她大名了,而方紫芝又沒那麽在乎了。
之前厭惡名字,後來總想吃飽飯就行,她幹著繁重的活,每天吃著清湯寡水不頂飽的東西,餓的肚腸直抽抽。可到童學以後,一天能有三頓飯,頓頓都能吃飽,身上幹凈了,睡在單獨的床上和炕上時,她都不敢睡,怕是一場夢。
她開始讀書認字,頭一次握筆讓她很局促,不敢下筆,生怕廢紙廢墨,她被家裏養的畏手畏腳,上課都不敢大聲說話,一點動靜都能讓她抖上一抖。
是老師一點點教她,時常開解她,是童學裏的種種外出見世面的活動,讓她逐漸成為了跟從前不一樣的人。
比如老師會帶著她們那麽多人去草原過夜,參加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。
後來草原和邊城的路通了之後,她和一群夥伴坐在去往邊城的車上,夜裏睡在草原,第二日到了熱鬧興盛的邊城,在那裏的三天極大地拓展了她貧瘠的內心。
他們甚至還組織去鎮上擺過攤,學騎馬射箭,在河灘上比唱花兒和信天游…
所以三年過去,方紫芝從十二歲升到十五歲後,原先那個說話囁嚅、含胸駝背的孩子不見了。長的高挑有肉,雖然皮膚黝黑卻很有精氣神,說話時不卑不亢,在家裏也能拿主意,沒人再把她當以前那個不知事的孩子看了。
而她也被培養的有自己的主見,十五歲以後就可以選擇一門手藝去學,她選擇了自己更喜歡的染布。
她也暫時離開童學,跟著虎妮她們學習怎麽樣挑選槐米,怎麽制作紅花餅,藍靛染料的制作方法,細布怎麽紮染,厚重土布如何印花。
若幹年後,她已經能接過苗阿婆的擔子,撐起了染坊,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,每天忙碌而幸福。
而對於十二歲的她來說,根本不能想象,十年後的自己能有那麽大的造化,要是她能知道的話,她會原諒那時經歷的一切。
可十年後的方紫芝是那麽感恩童學,在那裏面的三年,讓她從地裏的雜草長成了她自己,她很滿意現在的自己。
當然童學並不只只改變了她,而是改變了所有孩子。本來他們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頭,丫頭長大來初潮後張羅著嫁人生娃帶娃,小子在地裏刨食,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個山窪子。
可是到了童學裏,他們識字寫字是最基本的,每隔兩天周先生會來上關於東都的史記,拿著那抄寫的厚冊子給他們講外頭的人咋過日子的。
比如南邊有多富裕,西南的一些風情,東北那邊到底有多冷,他們的人到底是咋過日子的,也會說草原上有幾個游牧部落等。
當然他們還會學蒙藏兩族的語言,自從邊城通路之後,幾族貿易往來方便後,會這兩種語言是最起碼的。
賬房先生會教他們打算盤,算賬,每隔五天就能選自己要去上哪門手藝課,是去木工房跟著徐木匠學做木頭活計,還是到油坊裏去榨油,又或者到草料廠那裏去種草收草。
還有能去學織布、染布、做氈子、織毛線、剪紙、吹嗩吶打鼓、制皮子、照顧果樹,也可以上草原放牧,另有的實在口才好,心思活絡還能去鎮上的雙喜鋪子那,賣東西招攬過路人,還有錢拿。
這對於滿十五歲的孩子來說,是多麽新奇又高興的事情,這代表他們有了自己選擇的權利。只要想去每一個都能選,今天選割草,下一個五天後去養牛,再隔五天還能放牧。
有半年到一年的選擇時間,等他們十六歲之後,可以選擇一門手藝繼續學,或者是上社學去考科舉,也可以走其他自己想要走的路子。
比如有的孩子對於童學安排的手藝不喜歡,更想一個人出去闖蕩,童學裏種種的教育給了他勇氣,讓他能北上南下,在外頭闖出點名堂,回來捐錢捐物給灣裏。
也有的孩子沒有那麽大的志向,但是不想留下灣裏,還是想見見世面,有的去了鎮上當學徒,有的合夥做起了木料生意,有的則學了手藝後去邊城染布。
更多的留在灣裏,他們這群孩子跟祖輩是那麽不同,女娃有活力,男娃長得筆直挺拔,他們都既有學識又有教養,雖然沒有那麽優秀,卻已經足夠好了。
他們不會聽從祖輩的意見,有自己的想法,有的留在灣裏造房子,有的則去了草料廠,想要找出更多適合牛羊吃的草料,有的開墾春山灣外面的荒地,買了花生和向日葵種下,想要榨出不一樣的油。
有的在灣裏開了一家成衣鋪,有的組成了一個車隊,專門往返於灣裏與邊城,有的則到了灣裏的歇店,每天招待外來行客勤勤懇懇。
土長手裏有著這群孩子長大後,所做種種行當或者事情的一本冊子,她坐在那裏翻閱著,那麽緩慢,她的內心極其覆雜。
“俺沒有想過,”土長合上那本冊子,轉頭對坐在旁邊的姜青禾說,“俺那時想過大家最出息的時候,是到鎮上弄個學徒當當,要不再走的稍微遠一點,能見點世面就更好,比起俺們在地裏刨食要強得多。”
她沒有想到的是,走的遠可以遠到去東都,甚至南邊、東北、西南,或者更偏僻的地方。
更沒有想到,還有那麽多孩子肯留在灣裏,到處能見到他們的身影,忙碌在每個灣裏需要的地方上。
偶爾能聽見他們會在談論邊城出了什麽書,有什麽新奇的玩意,叫誰給帶點回來,或者哪天坐車去吃一頓隔天再回來,言語間已經沒有對外界的崇拜與向往,留在這裏似乎比繁華的邊城、熱鬧的鎮上更好。
姜青禾笑著跟土長說:“這就是教育啊,只有教和管才能讓娃長好,讓他們成才成人。”
當然她想,不管是外出闖蕩見更廣闊的世界,或者留在家鄉不曾遠離這片土地,他們相比起之前的生活,每一個人都擁有了自己光明的前途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人丁興旺第二點, 要顧好孩子。不能像漫撒籽一樣,把種子撒下去就不管不顧不聞不問,而應該像照顧地裏的糧種一樣那麽精細, 才讓他們能茁壯生長。
在沒有童學和社學之前, 春山灣每年都會少三五個娃, 夭折的原因讓人唏噓又無奈。有的家裏下地沒工夫顧他,偷摸跑到深山裏去被野豬叼走沒了,有的出福花(天花)後沒幾日就去了,有的爹娘不上心, 誤食有毒的草藥, 壓根救不回來…
但是在這幾年裏,娃小的先上童學, 大的去社學後,大夥再也沒怎麽見過卷草把子了。
在童學外頭地裏搭藤的陳老頭說:“你說這早幾年, 哪有眼下這光景嘞, 肚子能填飽就算不錯的,還讓娃念書識字, 十二三歲都不用下地幹活。”
聽著裏面的吵嚷歡笑聲, 地裏拔著草的王大娘也附和, “要說早些年那真的是,俺們自個兒苦,娃更苦哩。俺還記得之前俺姨家那三小子, 多伶俐一個娃, 過了個冬冷著就沒了。”
“俺一邊哭一邊幫忙給卷草把子,把那草簾子給蓋娃身上, 送到後山口那裏,你說說真是造孽。還是這會兒好, 娃都安穩著,聽聽那活泛的聲音都讓人心裏舒坦。”
旁邊牽著牛走來的老漢,拿下嘴裏抽的水煙筒,蹲下來閑嘮,“這說的都是哪門子的舊黃歷了,俺眼瞅著灣裏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地了。”
“你瞅瞅嘛,吃的好,個頂個的壯實,小小年紀就換了個名字,那一個個跟鎮上人起的似的,”老漢吧嗒著水煙,看那去年掀了屋頂,又往上蓋了層的童學,“教認字也就罷了,其他啥也教,那搟氈的,木匠活、染色手藝活,你說這咋說嘞,俺們以前哪有過這麽好的日子呦。”
其他兩人手裏幹著活,不住地點頭,眼下再也沒有比這童學更享福的地方了。
他們外人這般覺得,裏面的娃當然感觸更深。
自從早兩年入學改名字開始,原本那些難聽的名字就少有人叫了。後面新生的娃,大夥也不再用那些難聽的字眼充當賤名,不然到了童學又改一趟,這不是費勁嘛。
而作為第一批改名的娃,之前叫細草,如今大名叫方紫芝的孩子,哪怕已經過了三年,再也沒有人叫她從前的名字,連家裏人都是紫芝、阿芝的叫著,仿佛細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存在過。
只有她自己還記得以前,每每聽見家裏人喊細草,說她跟田裏的稗子一樣,給點吃的就活的挺好,根本不用草細養著。稗子還要被人拔掉,她還能活著,活著就得給家裏幹活。
她就格外厭惡這個名字,可她討厭的又何止名字,還有那總罵她的家裏人,那兩只比她個頭還大的背簍 ,緊緊勒著她肩膀的麻繩,薄薄的一碗稀飯和噎死的黑饃…
只是她太年幼了,不敢恨家裏人,也換不了背簍,稀飯和粥總要吃的,所以就憎恨上了名字。
直到進了童學以後,她有了新名字,那天她拿著寫了新名字的單子回家,頭一次鄭重地說:“先生給俺取了名字,俺不要叫細草了,俺叫方紫芝。”
“啥紫的芝麻,這名字難聽死了,還不跟草一個樣,”她娘擦了擦自己沾滿水漬的手,滿不在乎地說。
方紫芝頭一次格外堅持,被她娘劈頭蓋臉罵了好多次後,她一家才改了詞,從叫她紫草、到芝麻草、芝麻,再到後面的紫芝。
再到這會兒的第三年,偶爾路過的嬸娘也改叫她大名了,而方紫芝又沒那麽在乎了。
之前厭惡名字,後來總想吃飽飯就行,她幹著繁重的活,每天吃著清湯寡水不頂飽的東西,餓的肚腸直抽抽。可到童學以後,一天能有三頓飯,頓頓都能吃飽,身上幹凈了,睡在單獨的床上和炕上時,她都不敢睡,怕是一場夢。
她開始讀書認字,頭一次握筆讓她很局促,不敢下筆,生怕廢紙廢墨,她被家裏養的畏手畏腳,上課都不敢大聲說話,一點動靜都能讓她抖上一抖。
是老師一點點教她,時常開解她,是童學裏的種種外出見世面的活動,讓她逐漸成為了跟從前不一樣的人。
比如老師會帶著她們那麽多人去草原過夜,參加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。
後來草原和邊城的路通了之後,她和一群夥伴坐在去往邊城的車上,夜裏睡在草原,第二日到了熱鬧興盛的邊城,在那裏的三天極大地拓展了她貧瘠的內心。
他們甚至還組織去鎮上擺過攤,學騎馬射箭,在河灘上比唱花兒和信天游…
所以三年過去,方紫芝從十二歲升到十五歲後,原先那個說話囁嚅、含胸駝背的孩子不見了。長的高挑有肉,雖然皮膚黝黑卻很有精氣神,說話時不卑不亢,在家裏也能拿主意,沒人再把她當以前那個不知事的孩子看了。
而她也被培養的有自己的主見,十五歲以後就可以選擇一門手藝去學,她選擇了自己更喜歡的染布。
她也暫時離開童學,跟著虎妮她們學習怎麽樣挑選槐米,怎麽制作紅花餅,藍靛染料的制作方法,細布怎麽紮染,厚重土布如何印花。
若幹年後,她已經能接過苗阿婆的擔子,撐起了染坊,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,每天忙碌而幸福。
而對於十二歲的她來說,根本不能想象,十年後的自己能有那麽大的造化,要是她能知道的話,她會原諒那時經歷的一切。
可十年後的方紫芝是那麽感恩童學,在那裏面的三年,讓她從地裏的雜草長成了她自己,她很滿意現在的自己。
當然童學並不只只改變了她,而是改變了所有孩子。本來他們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頭,丫頭長大來初潮後張羅著嫁人生娃帶娃,小子在地裏刨食,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個山窪子。
可是到了童學裏,他們識字寫字是最基本的,每隔兩天周先生會來上關於東都的史記,拿著那抄寫的厚冊子給他們講外頭的人咋過日子的。
比如南邊有多富裕,西南的一些風情,東北那邊到底有多冷,他們的人到底是咋過日子的,也會說草原上有幾個游牧部落等。
當然他們還會學蒙藏兩族的語言,自從邊城通路之後,幾族貿易往來方便後,會這兩種語言是最起碼的。
賬房先生會教他們打算盤,算賬,每隔五天就能選自己要去上哪門手藝課,是去木工房跟著徐木匠學做木頭活計,還是到油坊裏去榨油,又或者到草料廠那裏去種草收草。
還有能去學織布、染布、做氈子、織毛線、剪紙、吹嗩吶打鼓、制皮子、照顧果樹,也可以上草原放牧,另有的實在口才好,心思活絡還能去鎮上的雙喜鋪子那,賣東西招攬過路人,還有錢拿。
這對於滿十五歲的孩子來說,是多麽新奇又高興的事情,這代表他們有了自己選擇的權利。只要想去每一個都能選,今天選割草,下一個五天後去養牛,再隔五天還能放牧。
有半年到一年的選擇時間,等他們十六歲之後,可以選擇一門手藝繼續學,或者是上社學去考科舉,也可以走其他自己想要走的路子。
比如有的孩子對於童學安排的手藝不喜歡,更想一個人出去闖蕩,童學裏種種的教育給了他勇氣,讓他能北上南下,在外頭闖出點名堂,回來捐錢捐物給灣裏。
也有的孩子沒有那麽大的志向,但是不想留下灣裏,還是想見見世面,有的去了鎮上當學徒,有的合夥做起了木料生意,有的則學了手藝後去邊城染布。
更多的留在灣裏,他們這群孩子跟祖輩是那麽不同,女娃有活力,男娃長得筆直挺拔,他們都既有學識又有教養,雖然沒有那麽優秀,卻已經足夠好了。
他們不會聽從祖輩的意見,有自己的想法,有的留在灣裏造房子,有的則去了草料廠,想要找出更多適合牛羊吃的草料,有的開墾春山灣外面的荒地,買了花生和向日葵種下,想要榨出不一樣的油。
有的在灣裏開了一家成衣鋪,有的組成了一個車隊,專門往返於灣裏與邊城,有的則到了灣裏的歇店,每天招待外來行客勤勤懇懇。
土長手裏有著這群孩子長大後,所做種種行當或者事情的一本冊子,她坐在那裏翻閱著,那麽緩慢,她的內心極其覆雜。
“俺沒有想過,”土長合上那本冊子,轉頭對坐在旁邊的姜青禾說,“俺那時想過大家最出息的時候,是到鎮上弄個學徒當當,要不再走的稍微遠一點,能見點世面就更好,比起俺們在地裏刨食要強得多。”
她沒有想到的是,走的遠可以遠到去東都,甚至南邊、東北、西南,或者更偏僻的地方。
更沒有想到,還有那麽多孩子肯留在灣裏,到處能見到他們的身影,忙碌在每個灣裏需要的地方上。
偶爾能聽見他們會在談論邊城出了什麽書,有什麽新奇的玩意,叫誰給帶點回來,或者哪天坐車去吃一頓隔天再回來,言語間已經沒有對外界的崇拜與向往,留在這裏似乎比繁華的邊城、熱鬧的鎮上更好。
姜青禾笑著跟土長說:“這就是教育啊,只有教和管才能讓娃長好,讓他們成才成人。”
當然她想,不管是外出闖蕩見更廣闊的世界,或者留在家鄉不曾遠離這片土地,他們相比起之前的生活,每一個人都擁有了自己光明的前途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